K1、PRIDE给我们的启示——中国搏击界的镜子

首页 > 站立踢拳 > 其它 2015-09-11

K1创造的K时代已经过去很多年,PRIDE开启的MMA热潮也早已散去,虽然UFC依然坚挺,但是谁都无法忽视中国搏击市场的潜力和逐渐崛起,那么当年这些伟大的赛事到底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又能给如今我们雨后春笋般发展的赛事和市场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和参考呢?笔者仅以一个拳迷的身份和一些浅显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下自己的观点。


每一次都是各国格斗文化交流盛会


浅析中国搏击市场


如今的中国搏击虽然还称不上产业,行业也才初步形成,但潜在的市场潜力是谁都不能忽视的,当年小众中的小众运动,总是以被主流媒体猎奇或者调侃的姿态报道,稍微好一点的时候就是利用民族主义心态去过渡炒作热点,赢得关注,不可否认,最早由官方主办的散打王赛事还是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为中国的搏击界带来了第一批的粉丝,和相关从业人员,但随着散打王比赛的结束,中国的搏击事业再一次进入寒冰期,原本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的站立格斗比赛戛然而止,虽然普及了散打一词在中国的认知度,但是,那些真正的拳手和拳迷面临的却是没有商业比赛可以观看和参与的现状,虽然偶尔冒出的一两场比赛吸引了一下眼球,但是对于整个市场发展来说,几乎杯水车薪,而且每次比赛的宣传不得不借用“少林,武当,峨眉”等武侠小说中的片段来博取眼球,这样做并不是不好,但是不能每次都用,都过渡,主流媒体对于搏击项目的态度几乎和对山地越野自行车或者极限滑板一样,甚至还不如后者。而选手的拳酬更是惨不忍睹,10年前就算最著名的一线明星选手的出场费不过2万元,而且还不能保证每月都有比赛打,虽然那时候的2万元购买力远超过现在,但是依然无法和现在一线国内选手的身价相比。

     

可以说,从07年的英雄传说,英雄榜等系列赛事开始,中国搏击市场的独立商业化开始有人真正尝试,武林风等栏目也起到了持续普及搏击和培养拳迷的作用,之后出现的龙行天下,C3等赛事则昙花一现,可以说这些赛事维持住了中国搏击项目的生存,无论是MMA还是站立格斗,使得运动员和拳迷没有断代,期间虽然都偶有高峰,但是对于整体发展来说,推助力还是有限,2014年昆仑决的诞生无疑对于中国搏击市场来说是一次大变革,以往年终或者总决赛才能看到的大牌国际选手参赛的情况改变了,变得每一个月都能看到,各个赛事都在改变自己的思路和做法,赛事的配对上也越来越贴近真正的实力对比,判罚上面也越来越少的出现“爱国哨”“地主哨”,那种由官方牵头才能办比赛和邀请好选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而且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国家一号领导人对于搏击项目的专业认知和关注度也导致了主流媒体180度的态度转变以及各大卫视的关注,那么,如今已经逐渐抬头的搏击项目和潜力巨大的市场让拳手,拳迷和从业者信心增强的同时,也跃跃欲试,那么,如今在中国开始流行的MMA和站立格斗比赛这些类型最早又是如何进入中国拳迷的视野呢?那就是K1,PRIDE,这两个赛事的功劳了。


K1火爆的现场


K1的成功以及其漫画情怀,热血元素

       

先说K1比赛,按照其创立者,正道会馆创始人石井和义的解释为:KUNGFU功夫,KARATE空手道以及KICKBOXING踢拳,这三类格斗技术为主,以及其他世界各地站立格斗技术。“1”代表第一,冠军。其赛事的影响力之大,波及之广,可以用几个例子来证明,2003年12月31日的K1总决赛直播收视率,超过了如日中天的红白歌会(日本春晚),在K1成名的克罗地亚战警米尔科成为克罗地亚国民偶像,晋升参议员,日本国民女神藤原纪香多次客串K1解说员,日本人认识第一个泰国人一定是播求等现象,总决赛东京巨蛋体育馆场场售票坐满等等,都证明了K1这一站立格斗比赛的影响力,其比赛的详细发展历程大家可以查阅丁朝泉朋友的文章“K1帝国”,这里我们主要关注一下K1受欢迎之处到底在哪里?了解完这些之后,我们可以很轻松的了解另一个顶尖的MMA赛事PRIDE的类似历程。


K1的开场都非常有质感

   

首先,日本国民对于武道文化的热爱是得天独厚的一个优势,但是这个优势其实不止日本一个国家有,但是发挥得最好的还是在日本,典型的就是日本武道文化的许多衍生作品,格斗漫画,格斗动漫以及武道体系,让原本对格斗不是很感兴趣或者兴趣不浓的人看了以后顿时热血沸腾,举个例子,大多数年轻一批的拳迷最早喜欢格斗大都是通过电影,而第一次参与格斗类型的东西一般都是格斗游戏,那么说到格斗游戏,红白机系列开始的街头霸王几乎是每一个拳迷都经历并且痴迷过的东西,以空手道主角为主,世界各国格斗技术代表混合决斗的游戏,配合每个角色的故事背景,技术特点,加上热血的音乐,效果,让所有第一次接触这个游戏的人都为之疯狂!这就是日本格斗文化的主线路,让每一种人都找到符合自己性格的格斗技术和作战风格,我们回头看看K1的比赛画面,每一个选手在比赛直播中都会有自己的一个漫画半身像,加上国旗以及一些得意技介绍,和拳击,UFC等不一样的是,日本采用的是漫画风格,这样很容易就拉拢了那些并没有练习格斗但是只是玩格斗游戏的广大人群的关注。


街头霸王风格的画面


街头霸王风格的直播画面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弄其实非常简单,画个画帖上去就行了,其实不然,日本的漫画和动画最擅长的就是气氛渲染,比如说主角看到金腰带的画面,简简单单的一件事情,就能通过描述,氛围烘托,音乐等让你看得热血沸腾,并且产生联想,更比如说,格斗的时候强势的一方顺利击倒了弱的一方,但是在击倒之前弱的一方利用了一个比较少见的技术给强的一方造成了有效伤害,本来画面很快就能展现完的事情在日本漫画的节奏里面就会被放大,并且更加渲染化,让你明明知道反击也许就那一下子,但是那一下子带给你的兴奋和热血足以回味很久,透过这个思路,再看K1的慢镜头回放以及对每一个选手的格斗技术中的特点挖掘能力以及渲染能力,比如安迪胡夫的下劈腿,希腊小光头迈克的贴身左右勾拳,播求的连扫,考克莱的飞扫,你就不难明白为什么K1的对决会比同时代的欧洲S1泰拳比赛好看得多了。虽然欧洲的S1当年也非常精彩,但是影响力远远无法与K1比肩。


雅典宫殿背景配合迈克


荷兰风车背景配安迪苏瓦,寓意“X”型攻击


泰国卧佛配播求

       

K1会在比赛中展现的除了动漫节奏的元素以外,还有就是对于选手的国家背景文化挖掘,其实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在自己奋斗的历程中总结了自己用于战斗的技艺,也有各自的文化背景,所以,当每一个选手登场的时候,K1都会选择一个相应的代表其国家的建筑物或者文化图腾来做宣传,这一点同样也是按照动漫的思路来做的,比如希腊小光头迈克的背景画面就是雅典的宫殿,非常符合他的希腊特色,而播求的则是泰国的卧佛,白莲的形象也一直没有缺少过,克劳斯和安迪苏瓦等荷兰选手就是十字风车,也正好符合他们的“X型”打击风格,其他类似于一些东欧小国的则尽量去挖掘该国的特色文化和图腾来展示,这也是K1把每一次比赛当作各国文化交流的一个思想,至于选手出场方面和每胜一回合获得一个十字架等等,也等于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观赏一场真实版的格斗游戏,当然,首先是把动画的质感处理好了。


漫画感十足的K1海报

     

其实透过另一方面联想,K1的路线为什么走的是动漫漫画节奏?很简单,格斗或者喜欢格斗的人群虽然不分老幼,但是绝大部分是少年到青壮年这个阶段,包括我们自己,在最初选择习练格斗的时候受影响最大的一般都是电影,书籍,漫画,而其中电影和漫画的影响力是最强的,但是好电影的数量有限,而漫画一般连载,让你回味无穷,日本漫画对于氛围的渲染和技术的描绘,科普性故事性的去描述哪怕主角学会第一个直拳击倒对手的那种热血,是其他地区作品不能比拟的,所以练习格斗的人一般能在漫画里面找到归属感,因为现实世界的明星拳手再强大你会明白那是万分之一,你很难达成这个目标,而漫画里面的人物你则随时可以借鉴,随着你练习的时间越来越长,慢慢的成为你的另一种精神信仰,而拳手本身也能找到自己的借鉴,播求就多次被人联想成KOF中经典泰拳角色东丈的现实版,而希腊小光头迈克更因为自己犀利的连续左右平勾拳获得了希腊圣斗士的美誉,所以K1要的就是这种风格,让每一个拳手和拳迷有归属感!有信仰在里面!每位选手晋级之后的升级动画也像是《圣斗士星矢》里面的黄金十二宫,让选手有充分的闯关感觉。


圣斗士风格的晋级画面

     

选手出场的方面,其实在灯光舞台效果上面,国内完全有这个能力与之比肩,但是差异在哪里呢?还是对于格斗文化的理解上,做的是拳赛,更是文化推广,首先,参加K1的部分选手本身对于自己的出场音乐和配舞就有安排,部分特别有才华的选手更是自己担任设计,比如须藤元气,他的出场就别树一格,从音乐到造型,再到本身的舞蹈,都符合这个拳手本身的风格,这是一种元素符号,而不是跟风模仿,再比如播求的出场音乐《满月邦拉占》,非常符合其国籍所属的战士文化,配合播求本身的造型,让人记忆深刻!就连播求也跟笔者开玩笑说过“我成名的部分因素也就是这首出场音乐!”在拳手国家地区文化背景上去下功夫,而不是单纯的使用摇滚重金属音乐代替所有,不仅是对拳手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更是提升赛事平台的最佳手段之一。


播求经常被联想成KOF东丈的现实版


东丈经常被联想成漫画版的播求

     

当然,比赛最主要的还是擂台围绳内的事情,K1的规则以及比赛的精彩程度大家已经很清楚了,其实很多想法一开始都是非常让人觉得不靠谱的,1993年K1创立之年,提出的就是世界异种站立格斗技术的交流,简而言之,就是只要你的技术体系是站立式的,那么无论那种都欢迎到K1的擂台上一决高下,许多比赛开始之初也是这个理念,但是越往后越发展越变味,变成大家都打一样的技术,或者看起来相差不大的技术,K1最早的GP重量级比赛后期也开始走这样的路线,但是早期彼得阿兹的连续高扫KO对手,获得“荷兰伐木人”的称号,腿王安迪,完美先生胡斯特等等,都是做到了自己风格的击打技术,从而获得相应的绰号,而不是随便上来一个就是XX最强,XX神风,简言之,选手的绰号来说,也得根据特色而定,K1—MAX诞生后,异种格斗技术差异体现得更明显,例如播求和魔裟斗都喜欢使用的内围箍颈技术,通常被箍住颈部后的破解方法往往都是横手推开对手头部或者从对手双臂的空隙里面穿过去破解,但是在他们对决希腊小光头迈克的时候,迈克采取的是短平快的连续左右平勾拳击打躯干的方法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开对手,观众最喜欢这样的场面,迈克因此也配得上“天马流星拳”“希腊圣斗士”的绰号。


考克莱经典的飞扫及对阵崔宏万的异种格斗技交流


腿王安迪的经典下劈腿

     

有人会说比赛打久了越来越了解对方,最后风格都会大同小异,是的,K1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做出了很多挑战性的选择,比如04年的K1 VS 极真空手道,让双方在无拳套的规则下,进行对阵,极真的选手保留了很强的极真风格,之前也没参加过格斗比赛,所以经常出现舍身技KO对手的场面,而普通人印象里面最强壮的相扑似乎是不可战胜的,于是K1就邀请到的横纲级别的选手曙太郎加入K1,结果连战连负,终结了相扑的神话,中国选手张庆军也在K1赛场中战胜过曙太郎,而在K1-GP这样大级别的比赛中,K1也曾做出让泰国拳王考克莱对阵韩国巨人崔宏万,结果就促成了经典的考克莱飞身高扫崔大傻的镜头,虽然击打效果有限,最后也输掉了比赛,但是拳迷一旦想起考克莱,就永远忘不了他的飞扫,也成为他的经典技术之一,更成为K1—GP集锦宣传的利器,这就是一举多得的效果。而土耳其鸟人的登场也让对跆拳道技术的质疑消除了,720°腿法KO对手,转身腿将魔裟斗踹飞等等,都让观众鲜明的记住了他,虽然最后大家适应了他的技术以后他很难再发挥出来,但是这类的尝试是K1不断吸引观众和增加收视率的手段。配上专业的格斗评论,选取选手上尽量找风格技术明显的选手,这是最应该注意的地方,拳手一旦有了自己的风格,并且打出成绩,那么对于赛事和选手本身,就是一大福利,如果再有良好的形象,那就是绝佳的宣传利器了,魔裟斗的成功让K1彻底征服日本,播求的成功让K1彻底成为站立格斗第一赛事,而之前的彼得阿兹,雷米,安迪等则为K1的绝对实力奠定了基石。


K1漫画版海报


银狼一直是魔裟斗的绰号


魔裟斗这类偶像型选手有很好的推助力


视频制作和画面以及PRIDE分析

       

那为什么当年国内没有电视直播,K1依然在拳迷之中家喻户晓,并且通过各大武术论坛下载视频,观看点评乐此不彼的原因是什么呢?别说拳手,就连K1的产品当时在国内也属于奢逸品,大家依然还疯了一样的追逐K1?很大的原因是因为K1的宣传视频,而且流传最广的宣传视频并不是K1官方自己出品的,而是像shunsuke这样的大神级粉丝,他们为什么会愿意为K1制作如此精良的视频呢?很大程度上还是K1满足了他们对于格斗的梦想和期望,还原了漫画中的情怀,当然,K1官方本身的视频虽然不如粉丝们做的强大,但是也是可圈可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配乐的热血,热血不等于一定要爆裂或者说摇滚,而是给人力量和思考,还有集锦的故事性,特别是一个拳手从新人到名将的成长历程集锦,不一定要旁白,但是适当的字幕和渲染添加一些,目的是让人热血和印象深刻,而不是感到暴力。


另外就是拳手个人集锦中对于个人风格动作的展示,比如播求的扫腿+膝击,考克莱的躲闪+飞扫,希腊小光头的重拳+超人拳,各自风格的视频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视频的剪辑配上音乐本身,表达一次比赛集锦的时候,Shunsuke使用街头霸王4,或者一些比较经典的游戏热血音乐,开场的一些音节节奏变换上用上播求和魔裟斗各自的怒容,击打的时候配上水墨特效,连击数等等,最后复合赛的时候还给了个类似街机投币的画面,都是非常好的创意,音乐舒缓的时候就用上选手失败的镜头,不经意的给个现场女观众落泪的侧脸,最后再昂扬向上,动作一定尽量和音乐合拍,并且可以利用一些经典镜头来做开场或者收尾,这些都是K1系列视频带给我们的启示。


K1集锦里面配合音乐节奏的魔裟斗怒容


K1集锦里面配合音乐节奏的播求怒容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一直不提PRIDE?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同样为日本的赛事,PRIDE采用的路线一样和K1一样,无论是漫画,配乐,剪辑还是视频乃至比赛本身,路线和K1都非常相似,不同的是,K1曾经尝试过MMA比赛,但是实在是无法和PRIDE相提并论,PRIDE在开场的表演秀和音乐的史诗感上,都是超越K1的,原本是为了促成高田延彦和RicksonGracie之间对决的比赛,结果成了一个10年之久的经典赛事,原本是想让日本柔术和继承者巴西柔术之间一分高下,结果硬是促成了全世界对于MMA比赛的关注,风头盖过比他发展得更早的UFC,米尔科,菲多,须藤元气等一系列选手更是受到广泛关注,而其中菲多的“60亿最强男”的绰号在格斗界无人不晓,这也是PRIDE最成功的一个地方,让所有习练任何徒手格斗技术的人都来参加MMA比赛,印证自己的格斗流派,而且同样大量促进异种格斗技术交流,甚至让完全不会地面技术的站立选手参加MMA比赛,然后选择其中最重点的话题去渲染,比如米尔科从站立转为MMA的几场比赛,让大家关注的不是他的地面技术,而是他用站立的技术在进入地面之前KO了多少选手,甚至不用进入地面,反而激发了擅长地面的选手对于站立击打技术的重视,最后拳迷们再跟随米尔科的地面失败然后变成综合型的选手的历程,一起从MMA零基础的观众变成了懂行的拳迷,这种过程是其他比赛难以复制的。而他的宿敌菲多更是经历了经典的“天龙架山羊”一战,差点被摔断脖子后反败为胜,狂扫MMA界,成为当之无愧的王者!PRIDE让原本不懂柔术的观众觉得沉闷的比赛变得有观赏性,对于细腻的地面技术解说和回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的质感,同样的漫画风格,以及胜利时候史诗般的音乐,都成为比赛受到喜爱的一面。


PRIDE充满艺术感和情怀的海报


PRIDE经典海报

     

可以说K1有的,PRIDE大部分都有,同样的动漫风格,出场音乐方面像菲多格斗沙皇的出场音乐一样非常扣入他的风格主题,孤言少语,沉默威严,剪辑的视频甚至比K1更吸引人,PRIDE的附属赛事武士道和男祭的绚丽风格成为选手包装自己最好的一个舞台,而K1没有的,PRIDE有,那就是强劲的竞争对手UFC!其实UFC创立之初的理念也是一样的,但是区别就在于UFC一直走的是体育竞技路线,而不是格斗情节路线,所以UFC的发展一直很稳健,噱头虽然少于PRIDE,但是整体结构比PRIDE稳固,不过那种风格并不适合除欧美和拉美地区以外的选手参与,甚至部分欧洲选手都不太适应当时的UFC而转战PRIDE,PRIDE的规则和激烈程度加上日本人的渲染能力,让这个赛事风光无限,但最根本的,还是PRIDE对于格斗的情怀和信仰精神支撑。


PRIDE比赛里面米尔科的左高扫横扫MMA选手


PRIDE的异种格斗技交流


K时代的没落给我们的启示

     

如今,正统的K1与PRIDE都成为过去式,究其原因,很多人分析为过分炒作一些并不是真正格斗家的选手,比如曙太郎,鲍伯萨普,过分包装炒作一些选手确实是原因之一,还有人分析说是因为涉黑和资金问题,其实这类问题在全世界办比赛的国家和地区都或多或少的会面临一些,但是在日本显然是变得尖锐了,K1后期的拖欠拳手拳酬和PRIDE的资金断链都是给他们造成致命冲击的问题,裁判的判罚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偏袒,笔者曾经询问过在定居日本多年的著名泰国拳手Saenchai  Thongkraisaen先生,这位老善猜在东京有自己的泰拳馆,一生都在为搏击事业奉献,他曾对笔者说到:“K1当年几乎让日本各个阶层的各类人士都关注了,人们都被他们的选手和赛事吸引,特别是那些形象好技术好的,但是这一次下来K1几乎把日本的市场给严重透支了,后期K1对选手的不公正待遇导致日本拳迷非常恼火,如今的日本搏击市场都被挤压在了周日一天,K1之后日本的拳赛就陷入了危机!”


这或许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有这一天,那么我的市场会不会也成为这样,如何避免这种事情诞生在中国市场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其实就现场的展现力来说,中国的搏击比赛要做到K1和PRIDE那样的规模并不难,而且也都在逐步赶上,如何吸引真正的拳迷和现场买票的观众是需要像K1和PRIDE学习的,对于格斗的理解和情怀上面,无论是K1还是PRIDE的团队,每一个环节的人员本身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搏击,敬仰格斗,很多人也都是习练者,对于赛事本身有归属感,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关系到你对赛事本身的理解和初心,这一点上,目前来说,也是国内搏击赛事从业人员整体比较欠缺的一点。


播求发自内心的感触


正因为有归属感和情怀,所以K1吸引的观众群体下至普通拳迷,上到吴彦祖,张震,张家辉等著名艺人,藤原纪香数次泪洒现场,仅仅是做秀是做不来的,必须有发自内心的感触,PRIDE比赛让普京成为菲多的粉丝,靠的也不仅仅是硬实力,更多的也是软实力,有内涵有范,而笔者一直都还记得2009年,第一次见到还在最后一次备战K1的播求的一个场景,那个时候的播求每次下了训练之后其实都非常的疲惫,但是那时候他非常喜欢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走到拳馆挨着大河的一边,双手叉腰,然后一个人静静的眺望河水很久,很久,我想,他一定是在想自己获得第一个K1三冠王的样子,眼神里透露出雄心壮志……而之后很难看到他有这样的眼神和状态了,这或许就是K时代给予每一个选手和拳迷的怀念。


曾经让无数拳迷拳手向往的K1金腰带


笔者与播求(2012年)

 

无论如何,如今的中国搏击市场的迅速发展是喜人的,但我们的自身缺乏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方面也有不少,只要摒弃过渡炒作,让比赛更专业的同时更有内涵,每一次比赛都是我们学习世界各国文化的机会,我相信,未来中国搏击界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但如何去做,需要每一个从业者用心思考和去体会搏击本身带给我们的含义以及赋予我们的精神!


投稿:雷武龙Tian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武者网官方微信
关注武者网微信 享受更多精彩!

头条推荐

网友评论